在乡村振兴广阔天地放飞青春理想
——写在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启动之际
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作为。
日前,中组部、人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对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作出部署,明确未来五年将每年选派3.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加快培养一支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青年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既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又为青年学生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三支一扶”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累计选派43.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2300余个区县的基层单位服务,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就业工程。“三支一扶”人员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教育、农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在不同岗位上担当作为、无私奉献,诠释青春价值,谱写奋斗赞歌。特别是第三轮“三支一扶”计划2016年至2020年,共选派4.9万名毕业生直接参与扶贫,全国5.5万名“三支一扶”人员投入基层抗疫,为推动基层各项民生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毕业生有知识、懂技术、思想活跃,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十几年来,“三支一扶”人员有的坚守乡村学校讲台,陪伴孩子们茁壮成长;有的投身贫困山区卫生院,守护困难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的发挥专业所长,为村民送去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有的扑下身子、扎根泥土,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为农村注入了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基层对人才的渴望更加强烈。要瞄准基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丰富拓展服务岗位类型,加大社会工作、文化旅游、乡村规划、农技推广、生态保护等乡村振兴急需岗位开发力度,夯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要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向脱贫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优先招募脱贫户、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对招人难、留人难的艰苦边远地区,适当放宽要求,推动高校毕业生扎根乡村。
基层是经受历练、成长成才的大熔炉,也是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大舞台。多一些基层的磨砺,就会多一些成长的积淀。有人感慨:“‘三支一扶’平台锻炼了我的耐心和毅力,让我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人直言:“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是选择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主要原因。青春因奋斗而精彩。高校毕业生处于最好的青春年华,正是人生最好的奋斗阶段,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条件越艰苦越能锻炼人”“责任越重大越是磨炼人”的理念,主动担负起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重任。要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岗位锻炼、实践历练,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墩苗、壮骨。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毕业生,要敢于压担子,大胆使用,形成干部在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良好局面。
激励出活力,关爱出动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既要让他们下得去,也要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健全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关心爱护,定期开展走访、座谈、慰问,掌握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要健全服务保障,落实工作生活补贴,落实社会保险等待遇,使其在基层安心、安身、安业。要对服务期满人员跟踪培养,对扎根基层人员在职称评定、人才项目选拔、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优先。要以鼓励服务期满人员扎根基层为重点,加大机关定向考录和事业单位专项招聘力度,支持继续深造学习,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要加大表彰激励力度,完善表彰激励制度,树立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先进典型,发挥好典型的标杆作用、榜样的看齐效应。要抓好政策落地,给高校毕业生吃下“定心丸”,将希望的种子撒播到基层广袤的沃土上,绽放更加绚丽的青春之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