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中国记录新闻网 文化中國评论18,270字数 2364阅读7分52秒阅读模式

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文化产业要有更大更好的作为,要运用国家有关政策和现代信息技术,把握好当下文化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焦点,解决重点不够突出、焦点不够集中、效率不够理想的状况。

着力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从现实出发,深入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模式,在资金供应、基金设置、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税收减免等相关经济政策。鼓励企业或个人按照国家政策投资兴办文化实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抓好文化产业的重要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落实,不断提高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建立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工程,优化文化产业资源流通方式,通过资源配置、功能叠加、效益提升等方式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效力。给优势文化产业和具有极大发展潜能的文化产业以资金倾斜,放大效应、扩大影响、增大效益。防止因投资不足造成文化产业的萎缩,防止由于完全“放手”而出现文化产业的变味。在加大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文化产业融资,探索财政补偿、市场补偿、市场和财政混合补偿的方式,激发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准入门槛,放宽文化资本准入条件,扩大市场融资规模,以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调动、聚集民间资金,培育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的文化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兴建各类非营利性公益性文化项目,形成以财政投资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赠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

着力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满足文化产业人员的正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其精神境界,把发展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对那些有责任感、事业心的文化产业工作者,要力争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物质环境;对那些有突出成就的文化产业参与者,要及时给予关注和奖励,以便激发动力、催生活力、提振效力。二是建立和完善思想导向为基础的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是通过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社会地位以及优化工作环境等方面实现的,明确的思想方向、坚定的责任意识是促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条件。精神导向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竞相超越的局面。三是建立和完善绩效导向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注重产业质量,注重比较优势,注重发展活力,不能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在数量上贪多求全,要以质论功、讲究品格,用积极健康的内容影响群众、引导群众,反对以低级趣味的东西搞“竞争”。建立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绩效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勇于争先的竞争机制,让那些为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赢得鲜花和掌声。

着力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机制。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融合创新。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改进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形式、方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针对性,用现代信息技术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消除为技术而技术、为信息而信息、为产业而产业的思维局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资源利用效率的融合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用技术含量提升文化产品质量,用信息技术发掘文化资源深意,用信息技术探索文化资源亮点,通过多种技术媒介的立体表达,为群众传讯、为英雄立传、为历史存照,从老题材中挖掘新典型,从新题材中寻找新思路,凸显舆论的引导力和感染力。三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品价值寄托的融合创新。用创新思维占领思想高地,用创新成果引领主流舆论,把握主体文化产品研发规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用新型媒介融合方式提高文化产业效率。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四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品传播方法的融合创新。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通过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着力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评价机制。从当前实际出发,自觉破除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实践发展相符合、与人民呼声相一致的新观念。围绕中心、把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做到脑中有方向、心中有群众、眼中有市场。文化产业的成效可以通过综合考评来认定,其总体标准是:经济效益与大局意识相统一、市场效应与服务群众相统一、责任目标和坚守阵地相统一、表达技能与满足需求相统一。其评价标准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旨,表达方式上坚持“从民生看国计”的价值取向。具体地说,一是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二是看文化产业发展的能量,考察文化产品对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文化产品的发展方向、文化产品的综合效益。三是看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文化产业辐射面要广,文化立场要鲜明,“写字”深刻细致,“听音”如处其中,“看影”如临其境,“上网”随时可搜。四是看文化产业的亲和力,主要是服务功能的发挥程度、服务对象的参与程度、服务环境的融洽程度、服务内容的感染程度,实现深度与角度结合、可读与可思交融,彰显文化创意的推动力,体现国家发展和群众意愿的一致性,体现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本文系广西八桂学者项目“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管理育人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旭飞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