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遵义道真仡佬族傩戏

中国记录新闻中心 文化中國评论43,6322字数 1447阅读4分49秒阅读模式

中国记录通讯社遵义消息(记者 王玉伦):“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邪仪式,傩戏是傩祭的衍生物,是傩祭中娱人娱神的戏剧化表演,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道真仡佬族傩戏,在元、明时期已流传境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遵义道真仡佬族傩戏

就在2008年,道真仡佬族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道真仡佬族傩戏(上)

道真仡佬族傩戏(下)

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民间信仰的原始宗教,巫觋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巫傩祭祀仪式。民间传说是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繁衍人类,仡佬族把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看作自己的祖先。后来,人们治病消灾,求子祈福,延年益寿等都要祈求自己的祖先傩神爷爷、傩神娘娘,而且是每求必应,因此,仡佬族把傩戏表演称为"冲傩还愿"。求祖先降福,总得让他们高兴,总得酬谢,于是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康熙年间形成傩戏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所以,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

仡佬族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传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由此开始在当地流传。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目前在道真从事傩仪活动的有五十多个坛班、六百三十多人。

道真仡佬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先生”的艺人组班表演,它有冲傩、打保福、阳戏、梓潼戏等一百三十余种表现形式,演出时以锣、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有歌有舞,或说或唱,庄谐交作,文武并重,山王、秦童等角色表演时需戴上特制的傩面具。参与表演者一二人至十余人不等,时间一两个小时至几天几夜不等,内容因信众目的与坛门派别而异,整个演出过程呈现出娱神和娱人结合、祭祀与艺术交融的特征。目前道真仡佬族傩戏记录成文的约有八百余万字,据初步估计,全部傩戏加以演示约需两个月。

道真傩戏依法事目标不同,有大巫小巫之分,大巫有"打保福","冲傩",梓潼戏、阳戏等多种内容。小巫有"和梅山"、"祭坛"、"谢土"等数十种。傩戏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种,常用打击乐10余种,蟒袍等常用服饰头饰各20多种,口条10余种,师刀等道具50多种,"清水柳"、"摇板"等唱腔30余种,《跑功曹》等常演剧目两三百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真傩戏融合了佛、道文化内容,呈现多宗混合的走向。

道真傩戏的形式甚多,有冲傩、打保福、阳戏、梓潼戏、和梅山、打财神、开天门、抛牌、煞铧、打粉火、酬山、谢土、跳坛、烧胎、上山王钱、上竹王钱、上尝新钱等240余种。

道真仡佬族傩戏常用的面具有35面,角色众多,形制各异。与其他地方的傩面具不同,道真仡佬族傩戏面具大都口、眼可动,能将角色展现得活灵活现。

仡佬族傩戏是仡佬族文化与贵州巫傩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宗教、历史、民俗、音乐、文学、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