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消息 缺什么补什么,这是中国人的理念。
传统的,想要聪明,多吃猪脑,或者长得像脑仁的核桃仁;腰酸背痛,吃羊腰子、猪腰子;皮肤干燥,来点猪皮或者驴皮胶;需要壮阳,请服牛鞭、鹿鞭、狗蛋蛋。
今天的,做事浮躁,急于变现,做出来的产品不精致不高端,卖不了好价钱,就需要工匠精神。
我不相信传统的,更不相信今天的。如果说传统的还有一点安慰剂的作用,今天的则连这一点都没有。
有工匠精神,生产的东西会有更高的附加值,最典型的是日本、德国,还有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这没错。但中国人强调工匠精神时,目的是更快地赚钱,而这两者,磨成粉用水拌匀也捏不到一起去。
更快地赚钱,是为了迅速“改变命运”,跻身上层,这是中国人最大的欲念。而工匠是一种封建身份,封建的特征就是各安其分,几乎没有社会流动,正因为技艺的沉淀与精进对于社会地位而言根本不会有多少改变,人们只是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了所谓工匠精神。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工匠是鲁班,他就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春秋战国之交。他们家是“世代匠人”,而这正是工匠精神出现的必要环境。做得再出色,也还是匠人,不可能是卿、大夫、士。
不过很快,中国的封建时代就结束了,秦以后进入了专制皇权时代,庞大的官僚体系逐步开始向社会开放。战国商鞅变法,掀开社会流动大幕,实行军功爵制,谁能打谁上;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谁的道德高、学问好谁上;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图索骥,谁符合要求谁上;隋唐以后有了科举制,谁文章写得好谁上。
这些正常的社会流动机制大多都有形式主义的一面,实在走不通时,谁能造反并且成功就谁上。除了军功爵制,只要实打实去玩命并且活下来就会有机会之外,其它如察举征辟、九品中正以及科举,都有极其虚伪的一面。你想要的什么样的人上,我就假装是那样的人,并且愈演愈烈,到了宋朝以后,道学家横行天下。某些几乎一无是处的东西,被正儿八经地崇奉,从而让国家丧失了发展先机。
日本和德国以及更多欧洲国家的工匠精神从何而来呢?肯定不是通过舆论主张鞭策出来的。
欧洲国家在近代化以前,都还处于封建社会,一个不流动的社会,一个阶级跃升被压制千年的社会。
除了欧洲以及脱胎于欧洲的一些白人国家,最早实现近代化的是日本。唐德刚先生指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的起点和欧洲一样,都是封建社会。同样地,日本社会里所具有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封建社会的文化余绪。
研究商业文明的秦朔先生对我说过一个故事。他去德国考察一家生产泰迪熊毛绒玩具的企业,发现车间里堆放着许多不合格产品,而细看这些不合格产品,与合格品并无差别。询问之后得到答案:这些产品是上班时不开心的员工制造的,制造者不开心,就可能给消费者带去同样的情绪,而泰迪熊是要让人开心的。在欲念急躁的社会里,很显然,即便是真有残次,也经常会被伪装成正常产品一样卖出去,变成现金和利润,这一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2018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一共有487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几年时间,发展如此迅速,真让人惊掉下巴。且不说其中生产了多少垃圾,骗去了多少补贴,至少这种有利全起早的氛围不可能让工匠精神成立。有很多中国企业能够制造出好产品,原因各异,但肯定不是因为工匠精神。
这边厢,满耳朵的工匠精神;那边厢,满眼是以创新为名迅速聚拢资本,不管合法非法捞一把就跑的发迹故事。比如贾跃亭,比如问题P2P。(李少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