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消息 就在最近两年,汉服风在年轻群体里是越刮越猛。这种汉族传统民族服饰,穿越千年时光,走进了很多年轻人的衣柜,并且从一个小众爱好,慢慢变成了一门蓬勃壮大的生意。据天猫发布的《2018年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显示,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比上年增长92%。截至2018年末,中国汉服市场消费人群已超200万人,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
从版型设计、布料选择、批量生产、到营销推广,甚至二手交易......汉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而现在的汉服价格,可谓是“丰俭由人”。既有2~300元的“工业制品”,也有上千过万的高端汉服,有些高端汉服店铺甚至声称,自家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1年,停止接单了。
值得注意的是,汉服这个概念,早在2003年就已经有了,为什么在十几年后,才开始火了起来呢?
每一波类似文化浪潮的兴起,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而汉服文化的“天时”,一定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在PC互联网时代,一个网络现象要想病毒式的传播,真的是要靠电脑病毒的,比如曾经的“熊猫烧香”网络病毒。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一个网络现象要想快速传播,有太多太多的渠道。而且会在持续发酵下,形成一种“亚文化”,顺便带火了不少网络红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们,开始搭建起一个又一个的社交平台。从早期的人人网、天涯、猫扑、贴吧,再到后来的双微一抖,从图文到长视频再到短视频vlog。事实上,都在为孵化不同的圈层文化,提供“温床”,这就是典型的“地利”。比如汉服文化一开始只活跃在贴吧论坛,再到微博B站,再到近几年各种短视频平台,都是在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普及汉服文化。
天时地利都有了,距离汉服文化开始爆发,只差最后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人。这个“人”,就是今天的95后。
要知道,一个商机的出现,除了有推动消费需求的“外力”,还需要有源源不绝的“内力”输入。比如说95后,他们恰巧就是一股雄厚,且不断增强的“内力”。要知道,最早的一批90后,已经30岁了。而95后,赫然接过了90后的大旗,依旧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在富裕环境长大的他们,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一掷千金”。调查显示,为了一件绝版的汉服裙子花费上千块的,大有人在。当然,我们今天之所以会讲到汉服,不只是想讲汉服的市场有多大多大,也不是说鼓励大家开生产线去当供应商,而是要关注一个“人”。这个具备巨大消费潜力的“人”——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95后。
说到95后,我们总会提到一个词,叫Z世代。《圈层效应:理解消费主力95后的商业逻辑》这本书里说,Z世代已经成了全球人口最多的群体,同时他们也创造了大量的消费。因此,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科洛波洛斯认为:只有理解95后的消费逻辑,未来商业才能成功。
而他在这本书里,提到了95后的三个消费逻辑。
第一个,他们更在意购买决策背后的用户标签。
在95后的观念里,商品不是越贵就越好,也不是性价比越高就越好。他们买东西其实是为了给自己打标签,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消费决策。这些消费决策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维度,比如说,可能是表现某种生活态度,或者是展现某个潮流观念。
第二,他们更愿意赋予时间更多的意义。
因为时间会越来越值钱,所以年轻人更青睐赋予用户时间更多的意义。所以,类似小红书之所以会在年轻人之间流行,就在于它们都创造了能让这代年轻人在同一时间里,既有良好的购物体验,还能享受“种草、拔草”的快感。
第三,他们是“孤乐主义”的接班人。
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95后一个人看电影的比例高达54%,一个人叫外卖比例达到了33%。由于从小就通过互联网获取了大量的外界信息,他们对于兴趣的选择是主动的,并且更愿意为兴趣付出时间和金钱。也就是说,他们也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除此之外,这本书里还讲了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即一项技术的发展呈现的是“S型”增长,而不是“J型”的无限增长。简单来讲就是一项技术不会无限增长,而是到一定阶段后增长就会放缓甚至呈下降趋势。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一家企业如果只依靠一个产品、一个技术发展,那它的增长,必然是会遇到瓶颈的。这时候,必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让企业重新回到增长曲线上来。而要找到新的增长点,意味着你必须了解新的客户群体。
以前可能你的主要客户是60后70后,但到了今天可能就是95后00后,20年后可能就是20后25后。这个时代一直是新人换旧人,但企业要想永葆青春,就必须得同时看到三代人的成长,满足三代人的需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