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通讯社消息 七夕当天,由四川成都永陵博物馆主办的“锦水花间七夕会”十二月市国风集市浪漫开市,吸引了大量身穿汉服的年轻人自发前往。近两年的成都街头,不论寻常小巷还是热门商圈,汉服男女无处不在,更有甚者上至妆发、下至鞋袜,穿全套装备上阵。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购买汉服人数同比增长92%,其中成都的汉服商家数量全国第一、购买力全国第一。汉服在成都为何这么火?
8月25日,成都市锦江区东大街香槟广场一层的多家汉服店内熙熙攘攘。记者采访的2个小时里,不断有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前来挑选、试穿,并很快买下。“周末一般会从早上10点忙到晚上9点关门,停不下来。”“重回汉唐”汉服店店员边说边为顾客找合适的尺码,并提出购买建议,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目前全国排前十名的汉服商家有3家发源于成都,其中“重回汉唐”是全国最早经营实体店的汉服品牌。“早些年,全国没有专卖汉服的服装店,成都的汉服爱好者也只有十几个人,每每聚会活动,大家穿出来的汉服质量良莠不齐。”该店创始人吕晓玮介绍。
为填补汉服产业专业化的空白,2006年底,吕晓玮毅然辞去电视台记者的工作,与先生孙异在成都文殊坊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他们联合在全国各地博物馆、纺织出版社等机构工作的汉服爱好者,收集整理出土的汉服文献资料,制作相关图纸,找经验丰富的老裁缝不断研发试验,通过挖掘、考据生产的一批汉服深受圈内人士喜爱。通过扎实的品质和口碑,吕晓玮也逐渐打通了汉服在成都的上下游产业链。
来自陕西汉中的应届毕业生“燕子”踏入汉服圈已有6年,“最近我购买的新品‘卷舒’的设计纹样出自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粉块上的纹饰。纹饰以荷、牡丹、雏菊等不同花卉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在她看来,成都的汉服商用心地去挖掘资料、研究文物,这些是汉服发展的基础。
8月7日,由四川汉服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知否》沉浸式入戏空间在成都西宸天街购物中心正式启幕,一场包括同牢合卺、撒帐等传统礼制的中式婚礼在现场热闹举行。不少观众表示,看完之后自己也有了穿汉服举办传统汉婚的想法。
“近年来,我们以汉服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传统文化,汉服大热也是‘同袍’多年来努力的成果。”四川汉服协会执行会长施倩介绍,在汉服圈里,爱好者互称“同袍”,出处为《诗经·秦风》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为宣扬传统文化,施倩见证了成都的“同袍”从最初的散兵游勇、单打独斗到今日多个大型活跃社团并存,月月举办活动。据统计,成都汉服圈目前已有2万人,是当之无愧的“汉服”重镇。
在成都,民间传统节日也正借助汉服文化逐渐复兴,让更多年轻人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近几年流行的花朝节,各高校的“同袍”穿上汉服,手执鲜花簪花行令,在近郊寻一处公园放风筝、祭花神、摆箭阵,庆祝百花生辰。各大博物馆内,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葫芦交杯等传统文化活动频繁举办,礼仪之邦的文化意象慢慢重回大众视线。
“协会现在一年会举办60余场大小型活动,其中七夕、端午、中秋等大型活动能达到线下2000名‘同袍’参加,无论活动规模还是参与者数量都是全国领先。”施倩表示,经过最初的探索普及阶段,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要求基本已在圈内达成共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汉服的多元销量。
“成都街上穿汉服的人明显比我去过的其他城市多。”一年来,在成都参加了10余场汉服活动的“燕子”表示,以前在别地举办汉服活动,经常被误认为是剧组演员甚至是奇装异服者。“感觉成都城市包容性很强,在这里穿汉服就跟穿常服一样,特别自在。”“燕子”说。
在成都,除了望江楼公园、锦里、杜甫草堂等颇具古风意境的景点,热闹的春熙路、摩登的太古里都成为外地“同袍”眼里的“网红打卡点”。文化的包容也为成都构建了良好的汉服文化生态和创业环境。
记者在去年成立的四川汉服产业联盟公告上看到,联盟成员单位包括文创产品、创意酒店、书院、餐饮、礼仪培训、古典摄影摄像等行业。“想从事汉服生产,我们有优秀的设计研发团队,想做文创,我们有丰富的渠道和资源,酒店、书院等也都可以利用联盟的力量,共同传播汉文化。”施倩表示,汉服能够很好地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甚至非遗项目,目前联盟成员单位的交流项目还将蜀绣、甲胄等穿到了国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