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内蒙古卓资县梨花镇大包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武宝军的扶贫事迹
中国记录通讯社内蒙古讯(记者 方进东)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西南部的大包沟行政村,地处华北蛮汗山山区。这里沟壑纵横,十年九旱,交通不便,老百姓生存的自然条件差。到上世纪末,全行政村的11个自然村、近500户居民中,60%为贫困户。
2019年春天,卓资县县委政府调整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人选时,选调年轻有为的共产党员、县房征办干部武宝军,火线出征,到大包沟行政村出任第一书记,负责那里的脱贫攻坚工作。
首次脱贫攻坚大会上,武宝军面对父老乡亲,十分虔诚地讲道:“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7年就曾经讲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为了践行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为了大包沟村的一个也不能少,我武宝军脱皮掉肉,在所不辞。”
制定迁、留、增三字攻坚方案,加快脱贫摘帽步伐
脱贫攻坚,重要的一条,是从大包沟村的实际出发,拿出切实可行的“硬核”办法和措施。武宝军到任后,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包联的县气象局干部一道,团结带领全体扶贫干部和全村共产党员,制定了“迁、留、增”三字扶贫方案。
迁,就是按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政策,说服动员条件恶劣、不宜继续居住且无法摆脱贫困的贫困户,整村搬迁进县城的安居小区或村镇幸福院,实现搬得进、可就业、能致富。
留,就是把那些年纪尚可、有文化知识且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能人留在村里,帮助和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乡,实现共同富裕。
增,就是选择脱贫致富的长远之路,确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快速致富的项目,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明。
按照三字扶贫方案,武宝军忙上跑下,马不停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了整体整村搬迁,他一头联系县扶贫搬迁办公室,落实搬迁户的居住楼房数,一头是深入锅底、大包沟、大场面、大牤牛沟等7个整体困难村,做群众的搬迁工作。锅底自然村,顾名思义形似锅底,这个村共有3户村名,分散地居住在一个巨大的黄土“坑”里,他们出入困难,道路坎坷,农田都“挂”在陡立的山坡上,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农民一年下来人均经济收入突不破千元大关。然而,就是这样条件极差的地方,农民受故土难离思想观念的影响,仍不愿意轻易离“锅”,任凭武宝军和扶贫队员反复劝说,他们都不愿意在搬迁的表上签字。在这样的情势下,武宝军和队员们,开车将锅底、西活龙贵等计划搬迁的农民,请进县城的安居小区,让他们亲眼参观属于他们居住的新楼房和幸福院的新居。随后又根据村民的年龄情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文化水平、适合上岗的技能特长等,在县城的卫生保洁、餐饮服务、公益、企业加工等领域,分别为大家联系好了就业岗位,村民中年龄大的住幸福院。做好这些工作后,村民喜笑颜开的都搬迁进了县城,搬进了幸福院,全行政村共有7个自然村的80户、167名农民都住上了安居新房。搬迁户户均一到两名劳力,在县城有了上班的岗位,挣上了月工资。在做好7个自然村的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武宝军和党员干部对留村未搬迁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三眼井村、四道沟村、活龙贵村和水沟村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安排和部署。这4个自然村,是大包沟村的大村子,人口多,种养殖条件、交通条件、居住条件等,均优于以上7个自然村。安排、部署中,武宝军和扶贫干部挨门逐户地按照一户一策扶贫方案,跟他们商讨制定发展生产的计划,同时按照确立的项目,与县扶贫部门、金融工作办公室联系,解决小额贷款等扶贫资金缺口,保证每户有计划、有资金、有项目、有收入。2019年,大包沟村通过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良种母牛34头,羊1000多只,猪600多口,还有鸡、兔,累计补贴金额110.5万元。
对有种植能力的农民,武宝军一方面请进科技人员为农民讲课培训,另一方面是帮助农民发展马铃薯、燕麦、胡麻规模化经营,走农业现代化路子。2019年和2020年,大包沟村共种植各类农作物2300亩,人均10亩以上,种植业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种植业带动贫困户大幅度增收,加上养殖业,36户、67名贫困户家庭,人均增收8000余元。
完成修路、打井、通网基础建设 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脱贫攻坚,重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避免贫困反弹。为了稳固脱贫成果,武宝军和扶贫干部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从大包沟村的长远利益出发,尽力补齐乡村整体发展的短板。
白沿沟到四道沟村,是大包沟村农民进村、出村的唯一通道,可是,乡亲们记得,这里从来就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大家祖祖辈辈走的,就是那条河床,遇上山洪暴发,河床遭到冲刷,道路阻断,大伙运输农牧业生产资料诸如化肥、饲料等就得停止。武宝军到任后,首先决定,先把村里的道路修通,打开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他跟村党支部、村委会、扶贫工作队研究、讨论修路事宜,跟县交通局、土地、水利、征地等部门取得联系,抓紧施工。2019年立秋前,一条标准的砂石公路修成竣工。公路修成,大包沟村如同疏浚的血管,走活了全身,老百姓发展经济的活力倍增。
大包沟村属于北方黄土干旱山区,缺水,严重影响了大包沟全村种养业的发展,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武宝军跟县水利局递申请,聘请水利技术员勘察设计、寻找水源,根据村民饮用水和水浇地的位置,规划了打井的平面图,招标了打井的施工队。2019年夏天打成55眼水井,彻底解决了大包沟村的饮用水问题。水利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种田、养殖的积极性,大包沟村农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高速路”。
大包沟村的农用电、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互联网等通讯设施配套迟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扶贫、精神文明建设、村民的文化生活以及商品信息的供需等,都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武宝军多方联系,逐一落实,到现在,全村供电线路全部得到更新。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盖起了大戏台,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大数据网络覆盖了全村。农民通过微信、信息等及时跟外界沟通,使生产的土特产品实现网上销售。而电视信号质量的改善,也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脱贫摘帽后的大包沟村,成了乡亲们无比乐呵的文化新村。
当好服务员、办事员,扶贫路上书写忠诚
武宝军自幼出生在农村,乡间的淳朴、厚道、坚韧,造就了他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在大包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乃至后来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他始终与村里的老百姓保持着亲密的干群关系,村民中谁有需要帮助办事的,他如同孝子般竭尽全力。
大包沟村贫困户王万喜多年双目失明,由于对国家残疾人照顾政策不了解,他一直没有办理残疾人证。武宝军到县城咨询残联,还用车接上王万喜到县医院做了体检,仅两天就帮他办理了残疾证书。领了残疾证,王万喜享受到了国家的残疾补贴。他高兴地讲:“要不是武宝军书记的热心相助,我的残疾人待遇,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享受。” 村民曹喜堂夫妻60多岁,儿女都成家立业在外打拼,家里只剩下老俩口相依为命。2019年,武宝军在异地搬迁时,抽出工作时间,帮助他家办了许多事,如搬运家具,办理入住手续等等。曹喜堂妻子樊换枝动情地说:“武子为了让我家搬到县城的楼房里,跑了不下十几趟,他可是咱老百姓的好干部啊。”
武宝军是一位出色的、善于开展工作的基层干部,他出任第一书记以来,就找出了大包沟村脱贫摘帽的主要矛盾,即:弱势群体都脱贫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就抓住了整村脱贫的“纲”,其他群众,脱贫并不是难事。于是,在扶贫工作中,他把大包沟村的老弱病残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怀着深厚的感情,帮他们办好每一件事情。大场面自然村贫困户沈玉梅老人,双腿残疾,常年爬着走,满身泥土。爬行中,往往膝盖都磨出了血、手掌磨破了皮。武宝军刚到时,发现这种情况后,内心百感交集,他联系县残联帮她领取到了轮椅。一副轮椅,使沈玉梅老人,实现了由爬到坐、到“走”的梦想。安成龙是大包沟自然村的贫困户,妻子和儿子都为智力残疾,全家仅靠安成龙一人种地勉强维持生计。安成龙的儿子虽然智力残疾但是身强体壮,可以做些适合他的营生。武宝军联系到梨花镇危房改造工程队,以每天120元的工资,在工地打工,年收入近3万元。对其他身体不够强壮者、身患疾病者,武宝军从健康扶贫方面找出路,落实国家政策,对慢性病、特色慢病患者,会同医疗部门,做到一户一卡一人一卡,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加大保障力度 。
不忘初心,履职担当。武宝军在大包沟村整村脱贫攻坚的日日夜夜里,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带领大家做减贫的减法,做增加经济收入的加法,到2019年年底,大包沟村农民的人均经济收入突破8320元,贫困户的脱贫名单里,一个也没有少。武宝军和他的同仁,他的团队,成功践诺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旦旦誓言,在大包沟行政村这方攻坚阵地,书写了一份令父老乡亲称道的答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