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中国记录新闻网 新聞中心评论493字数 8000阅读26分40秒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胡春艳、张国、郭玉洁(见习记者)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表达了他们对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信心。这将是中国自近代沉沦以来重新回到强国之列,他们的人生黄金期与这个历史进程正相吻合。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
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这代青年不做时代的“观众和看客”,而是用行胜于言的激情和干劲为自己代言、为时代定义。

 

 

中国社会最近一次集体注视当代青年的面貌,是在3年以前,新冠病毒刚刚对人类展开进攻的时候。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对这种新型病毒,全世界闻之色变。在武汉的危急时刻,一句流行语显示出代际特征:“轮到90后来保护大家了。”

 

 

当时,90后中年龄最大的已经“三十而立”,最小的也陆续进入职场。

 

 

人们注意到,一个叫“郑能量”的长沙年轻人想尽办法开车去武汉做了志愿者;还有一个叫“甘如意”的社区医生,花了几个日夜骑着自行车从老家返回医院,她说:“我姓甘,不怕苦。”当然,还有众多争先恐后从外地赶到武汉支援的年轻医生和护士,以及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工地上的建设者。

 

 

谈起那些年轻人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哽咽着说,就在那充满危险和压力的前线,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改写着人们的认知,“他们仿佛一天就长大了”。

 

 

新冠疫情的应对常常被形容为人与病毒的战争。实践证明,当代青年足以经受战争般的考验。

 

 

张伯礼因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他说,那些默默无闻的青年志愿者自发给隔离的居民送菜送药、开车接送医务工作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看到他们的表现,让人们觉得国家充满希望,中华民族崛起后继有人!”

 

 

对这些年轻人,《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过一个话题“谢谢你保护了我们”,超过7亿人次浏览。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表达了他们对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信心。这将是中国自近代沉沦以来重新回到强国之列,他们的人生黄金期与这个历史进程正相吻合。

 

 

“新时代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2022年,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就青年群体发布了一份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主要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和担当”。

 

 

白皮书说:“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

 

 

新一代中国青年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正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所称,国家的发展让年轻的一代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体验和吸收着不同的文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

 

 

“蓝图画好了,我们就去实现”

 

 

韩超几乎想不出还有什么职业比自己的职业更鲜为人知,他是中国海油的一名深海水下机器人领航员,工作地点就是茫茫大海。

 

 

在高楼大厦拔地起、跨海大桥跃天堑的时候,韩超和同事做的事情是在“深海建高楼”。他带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水下机器人团队操控着“钢铁侠”,完成了我国首条1500米海底管线铺设、全球首座10万吨级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超深水锚链系泊等海上安装工程。

 

 

在他之前,中国没有人能够操控水下机器人,“全是外国人在指挥和操控”。22岁就登上甲板的韩超决心争一口气。他埋头钻研苦练,一年300多天在海上,终于在31岁那年通过考试,成为我国第一名持国际资质证书的水下机器人总监,在当时是全球同行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好像一直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往前走”。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韩超刚工作不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油气开发从此挺进深海。“蓝图画好了,我们就去实现。”

 

 

深海作业好比“戴着手套绣花”,韩超形容自己是“凭着意念飞行”,因此被称作“深海宇航员”。他们不断接到新任务,从水下300米到1500米,一次次挑战不可能。这些刻度像一个个路标,让他们看到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年轻人舞台的边际也随之拓宽。

 

 

今年,韩超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水下机器人“大国工匠”工作室,聚焦攻关引领性、基础性的难题,“我们要推动国产化研发,真正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海上日复一日的孤寂是对忍耐力的极大挑战,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韩超表示理解,他同时建议他们把眼光放长远,“不要把一时得失看得太重”。

 

 

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吃苦,同时更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国家的发展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一片大海”来描述中国经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发动机,经济的跃升托举起年轻一代的成长。在这里,千千万万个平凡岗位上的奋斗青年江河入海,汇聚成国家持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90后香港青年罗伟特觉得自己抓住了机遇。他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期间一次社会实践,让他对“鱼菜共生农业技术”产生了兴趣。寸土寸金的香港难以提供广阔的试验田,他们把目光投向广东省。

 

 

他形容自己“胸口挂着一个‘勇’字”来创业,当初没资金、没技术、没人脉。广东省江门市政府对这些香港青年很是支持,提供了一个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让他们做前期研究。如今,他和几个香港青年成为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鱼菜共生项目负责人。这个创业团队每年大米产量有90万斤,蔬菜产量超过百吨。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拉近了城市间的联系,罗伟特和很多年轻人也因此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发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一些想做创意产业的香港年轻人来到深圳,发现在前海就有一个很大的创意产业梦工厂。

 

 

今年,罗伟特看到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内地各个城市考察,“有的自己结伴,有的跟着学校的考察团,有的跟着青年社团”,大家都想在国家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机遇。

 

 

在江门,罗伟特遇到了一件在他看来很有意思的事。当地为港澳创业青年设置了一笔“失败补助”。“钱不多,但它释放了一个信号:创业是会失败的,我们也允许你失败。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和很多普通青年一样,从前罗伟特也觉得,大湾区这样的国家战略离自己很远,但做起事来发现并不是这样。最近,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户关注到他们的新型农业技术。“塔吉克斯坦的采购商正在和我们对接咨询。”他说。

 

 

罗伟特越来越感觉到,青年的发展与国家息息相关。他引用了南宋诗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诗说,“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很平凡,就觉得国家的发展‘不关我事’,其实国家的动力就来自于我们每一个青年,每一个螺丝钉”。

 

 

他说,尽管自己在做一件很小的事,但把平凡的工作做好本身就是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我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白皮书指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青年,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系列生动事例、客观数字、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找对自己的位置,每个岗位都能出彩”

 

 

在北京,34岁的李萌日复一日与公共厕所打交道。她是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她们班每天负责160多个公共厕所的粪便清运。著名的劳动模范时传祥,生前就在这里做掏粪工。

 

 

小时候,她自由散漫,上学常忘了带书,在家没洗过衣服。参军的经历,让她看到什么是“团结就是力量”。

 

 

退役后,她到抽粪班工作。老班长看到她,高兴又怀疑——已经15年没来过20多岁的姑娘了。

 

 

“有人觉得我脑子有毛病,也有人想看我能坚持多长时间。”李萌说。第一天干活,她就把当天吃的早饭吐了出来。

 

 

家人也反对——“谁家姑娘整天跟屎尿打交道?”但李萌觉得无所谓,“把这个活干好了,我觉得还挺光荣的,自己劳动挣钱一点也不丢人”。

 

 

入行第一课是参观时传祥纪念馆,在那里,李萌体会到一种平凡的伟大,“他的想法很纯粹”。学着前辈的样子,她用心对待这份被很多人瞧不上的工作。她会小心地把居民晾晒在粪井上方的被子折起来,干完活再展开;常帮街坊修管线、搬东西……一年又一年,这份工作慢慢干成了事业。

 

 

12年过去后,她仍然是这个班里最年轻的成员,期待着有新人加入。她还是常被问起最初的那个问题——如何看待环卫工这份工作?

 

 

她回答:“找对自己的位置,每个岗位都能出彩。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事。”

 

 

最初选择当外卖骑手时,田丹只想挣钱。2021年3月,她把两个女儿留在陕西老家,自己到上海当外卖骑手。

 

 

2022年春天,上海发生新冠疫情时,身为母亲的本能让她觉得,得去帮帮那些有困难的人。她报名参加了应急特需车队,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去送奶粉和药品。

 

 

那段时间,医院的药配出来,一个电话打来,骑手们就立马出发。当天的药必须送完,她有时会跑到凌晨3点。

 

 

一些收到订单的客户不停地感谢她,给她塞水果、面包、牛奶,还有的拿出现金酬劳。田丹总会婉拒,说自己是志愿者,不能收钱。

 

 

一天晚上,穿防护服的田丹被汗水浸湿衣服,但还是坚持为一位年轻妈妈送去了奶粉。随后她收到这位陌生顾客的消息:“真的很谢谢你,孩子说,阿姨是孤勇者。”当时,田丹觉得一天的疲惫瞬间没了。

 

 

与上海一样,田丹早已恢复了正常生活,还是每天走街串巷。

 

 

以前,她不愿意亲戚朋友知道自己是“跑外卖的”。现在她会主动发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她相信这份工作的意义不单是挣钱,而是一座桥梁,“也可以帮助别人”。

 

 

向下扎根,让人生“找到北”

 

 

最近,文竹正在一个边陲小镇筹备一场盛大的节日——北极光节。

 

 

她在中国地图最北端的乡镇。那里常因大雪封山影响出行,去哈尔滨还要坐十五六个小时的汽车。她是黑龙江省漠河市副市长兼北极镇党委书记,喜欢向人这样介绍自己的方位——“来到这儿,人生就找到北了”。

 

 

她也是到北极镇才“找到北”的。24岁那年,她去当了村官。到了村里她发现,全村只有自己一个年轻人,其他的都去打工了。比寒冷更让人难耐的,是找不到同龄人交流。

 

 

她“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去工作,带着乡亲们发展观光型农业,搞基础设施建设……她觉得,每家每户的变化——哪家从脱贫到致富了,从有存款到开上小轿车了,都是自己青春的见证。

 

 

北极镇是极光、极昼、极夜等奇观天象的最佳观赏地。铁路开通了“追光专列”,送来一批又一批好奇的游客;“极昼马拉松”正在吸引世界各地的长跑爱好者蜂拥而至。“很多跑者非常向往这种追光奔跑的感觉。”文竹说。

 

 

作为当地主管旅游的副市长,她觉得自己也是一个追光人,“陪着大家一起追光”。她说,自己心中的那道光,就是让北极镇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旅游、生活和创业就业。

 

 

一个福建年轻人在这里创办了民宿,又把朋友喊来创业;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本地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的光”,也回来了。文竹想把这些年轻人找出来,让他们通过短视频等方式为当地“代言”,“也让每一个为这里奋斗的普通人出圈”。

 

 

文竹总是把北极镇描述得令人心动:“站在中国最北端,面向南方,你拥抱的是整个中国。这是个很浪漫的地方,对不?”

 

 

32岁的彝族青年立克拢拢,在一个曾经不通公路的地方,带着大家找出路。他如今是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镇副镇长,雪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过去,他是雪峰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在成都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公司。每次回老家,看到烂泥路、竹编房,看到村里的孩子早早辍学打工,他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他给自己打气,“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很多村民世代住在山路尽头。通路以前,他们进出大山要在悬崖里爬藤梯、在石缝里踩石头,拴着竹绳“飞檐走壁”。山势陡峭,路只能修成拐来拐去的“之”字形,被称作“24道拐”。

 

 

他回村后,村里有各种传言,有人猜测他可能“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来”。也有人说,他也许是冲着国家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想要好处”。

 

 

立克拢拢先在村里当代课教师,想改变当地“读书也没啥用”的观念。他又带着大家做肉牛养殖,前后流转100亩土地种草,建起厂房,不到一年,养殖合作社利润就达到16万元。不少年轻人跟着他加入了合作社。

 

 

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汇起来,就是一个大目标。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批批青年接续用力;乡村振兴田野里,一批批青年向下扎根。

 

 

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毛垟乡,37岁的雷晓华带领大家,把典型的“空心村”变成旅游村。他们打造出集苔藓育苗、种植、文创、绿化工程建设于一体的苔藓产业链。她说:“现在全乡4000多人,因为我们产业发展起来了,陆续有年轻人回来了。”

 

 

在她看来,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产业,而且要有年轻的人,发展年轻的产业。

 

 

“国家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青年是常为新的。中国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挑起了大梁。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王鹏做了件大事。他以副领队的身份,带着国之重器“海燕”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世界纪录——下潜深度10619米。

 

 

他所在的天津大学“海燕”研发团队是国内首批开展水下滑翔机技术研发的团队之一。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延辉说,团队里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是中坚力量。

 

 

王鹏读硕士时进入“海燕”团队,两年后就从师兄手中接棒万米级深渊滑翔机的设计研发工作。这意味着他要带“海燕”去遥远且条件极端严苛的深渊环境测试。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中最神秘的一个区域——被人探测得最少,对其了解也最少。

 

 

挑战扑面而来,晕船也是其中之一,“必须靠意志去克服”。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问题。王鹏觉得,能参与这样的重大课题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最重要的是磨炼了个人面对困难时的意志力。

 

 

10年来,“海燕”“飞”得更快、更远,创下下潜深度、续航里程等众多世界第一。“如果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就不会有‘海燕’。”王延辉说,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创新性非常强,“放手让他们去做,真能冒出一些很有亮点的创意和技术来”。

 

 

王延辉相信年轻一代的能力,“他们很敢闯,放得开,胆子大,创意非常好”。这是时代留在他们身上的印记:他们出生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几乎没有吃不饱饭的记忆;他们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到2020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比10年前提高1.1年。

 

 

王延辉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对自己的认可,“以前导师说该怎么做,我就去做,不太在意做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用”。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更需要一个清晰的方向”,需要更清楚地知道愿景是什么样,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

 

 

“国家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他们会铆足劲儿去干。”他说。

 

 

“青年什么样,中国便什么样”

 

 

曾有人感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每隔10年就有一代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其实,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这代青年不做时代的“观众和看客”,而是用行胜于言的激情和干劲为自己代言、为时代定义。

 

 

和平年代,需要直面生死的职业中,消防员是其一。2015年8月12日,在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天津开发区八大街消防救援站8人牺牲、18人负伤。他们被授予“灭火救援英雄中队”称号。浴火重生后,这里成立了一个“尖刀班”。政治指导员孙庚说,顾名思义就是插向急难险重任务的一柄尖刀,“哪里任务重、哪里有危险,第一个冲上去的就是我们”。

 

 

2021年5月31日,河北沧州南大港一家石化公司的油罐爆炸起火,八大街消防救援站驰援。灭火任务持续了五天四夜,这些年轻人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爆炸32次,一些队员的靴子陷在原油里拔都拔不出来,有的战斗服被烫坏无法使用,还有人脚背溃烂,与战斗靴粘连在一起……

 

 

没有人退缩。

 

 

“灭火救援英雄中队”的精神影响着这些年轻人。“‘祖国如有难,汝当为先锋’的精神永远不变,刻进每个人的骨子里。”八大街消防救援站站长张梦杰说。

 

 

孙庚说,消防员职业正在发生变化,“不单纯靠人力去拼,需要更多战术、战法,有很多高精尖设备需要人去操控”。新一代的消防员成长环境更优越,学历越来越高,认知理解能力也更强,也更需要磨炼。

 

 

33岁的於若飞,来自甘肃蓝天救援队。他感觉到,生活在衣食无忧年代的青年,主动参与公益的意识更强了。

 

 

这支民间救援队最早只有3人,10年间发展到上千人,其中90后占70%以上,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

 

 

2021年河南暴雨灾害中,甘肃蓝天救援队30余名队员分赴郑州、新乡等地救援。队员们一天有十几个小时泡在水里,晚上只能找相对干燥的地方席地而睡,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

 

 

救援队员们其实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穿上那身救援服,那些退役军人、医生、护士、教师、公务员、个体户,一下子变成别人眼中救人于水火的“超级英雄”。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超过9000万人,他们活跃在包括应急救援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让世人持续感受到中国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黄立东捐献出了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他觉得自己和受捐者同样幸运。

 

 

他是这所大学第50位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这意味着50个生命因此获得新生。

 

 

这所学校的马来西亚籍毕业生杨永康,是中国第一位外籍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入学时,黄立东和很多同学一样,将8毫升血样登记到中华骨髓库。在天津医大,这样的集体登记开展了21年。该校辅导员曹璐是学校第5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当时他还是一名学生。他感觉,“以前是‘先进学生’才做的事,现在已经成为校园中的一件小事。”

 

 

迄今,天津医大已有7557名师生的血样载入中华骨髓库。天津每7名捐献者之中就有一名来自这里。“今年是单次捐献人数最多的一次,每两名大一新生中就有一人献出热血。”天津医大团委书记林怡告诉记者。

 

 

最近10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被纳入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重点项目。该工程学员、来自南开大学的杨璨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说“很宏大的词”,不爱唱高调,但其实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信仰——用青春建功新时代,“只是他们需要被点燃、被激发”。

 

 

在甘肃省庄浪县实践锻炼时,她见过不少“自讨苦吃”的年轻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努力给乡土中国带来改变。“他们不会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嘴边,但实际上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杨璨在农村翻看几十年前的党员档案,读到许多写得工工整整的誓言。在她看来,虽然时代任务各有不同,但精神使命一脉相承。正如她赴基层工作的同学这样向外人介绍自己——我给人民“打工”。

 

 

迄今为止,河北的00后青年孙心如最富有英雄气概的举动,是冲进火海救人。今年夏天,她选择去西部支教。谈到当初救人的经历,她强调自己不是“雷锋”,但她说,自己希望像60年前的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她说:“青年什么样,中国便什么样!”

 

 

“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

 

 

奋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奋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制图:蒋艺源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