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光彩照亮苗乡侗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王玉伦 新聞中心 文化中國 中國新聞 乡村振兴 非遗传承评论1,0331字数 2917阅读9分43秒阅读模式

早起步,让非遗,“站起来”

  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 王玉伦)贵州贵阳消息:保护与发展同行。一直以来,黔东南州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并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任务一起部署和实施。从2002年起,州委、州政府就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黔东南州于2007年组建成立了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4年率先全国推动黔东南州16个县市全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9年非遗数字化著录与存储系统完成安装应用,系统覆盖黔东南州16个县市……

黔东南州成立了专门机构,确保非遗保护有人专管、有人实抓,同时狠抓普查申报,加快健全非遗项目、传承人、基地、工坊等名录保护体系,深化理论研究,不断促进非遗实践成果转化。目前,黔东南州已建立起完整的人类、国家级、省级、州级 、县(市)级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

重传承,让非遗“传下去”

这个暑假,在凯里市湾水镇湾水村洋排寨苗族武术传习基地,村子里几十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当地苗族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吴大衡的指导下,学习苗族传统武术。“我每星期都会到湾水小学给孩子们上两节苗族武术课,自2016年至今,从没间断过,今年暑假我一直在村里教孩子们武术。”吴大衡的做法,折射的正是黔东南州为推动非遗进校园作出的不懈努力。

多年来,黔东南州各级非遗部门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非遗保护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大力改善传承人的创作生产环境,提高其技艺素养,保障其主体地位,增强其传承自觉,让非遗传统有序延绵。

  为加强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优化文化生态,持续加大对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投入力度,黔东南州设立州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从 2007起由凯里学院招收五年制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班,学生培训经费由州级财政安排资金进行补助,十余年来黔东南州共培养民族民间传承人1300余人,投入培养经费1096万余元。同时,在2018-2020年争取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3060万元。

各县(市)、各学校自主挖掘特色民族文化,整理后编印教材并开设相关非遗课程。截至目前,黔东南州现有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323所,通过示范学校的带动,黔东南州有1000余所学校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搭载体,让非遗“活起来”

  在黎平县肇兴侗寨景区,观看寨门迎宾表演、体验极具民族特色的蜡染、靛染等非遗工艺成为热门的打卡项目。这只是“非遗+旅游”为黔东南州各地带来经济效益的缩影。作为非遗宝地,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些珍贵资源,做到文旅资源“互存互融、相促发展”,黔东南州一直在探索。自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至今,黔东南州积累了很多经验,特别是抢救性保护、政策性(立法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的完善,让黔东南州非遗保护迈入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阶段。

  2017年起,黔东南州开始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工作,依托实验区已建立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启动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目前已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3个项目及15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近年来,黔东南州依托非遗文化空间,不断促进研学旅游体验。实验区创新推出“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活动。2020年黔东南州非遗深度体验游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充分发挥了非遗旅游的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内生动力。“十三五”期间,实验区累计接待游客4.83亿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55亿元。

  最好的保护不是把非遗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非遗“活起来”。黔东南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经过努力找到了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努力将其打造为文化产业的品牌。

  目前,黔东南州建立88个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示范村、86个州级非遗保护传承教育示范基地、94处非遗传习中心(传习所)、83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不断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善宣传,让非遗“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黔东南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传播中崭露头角,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贵州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2007年,从江县9名侗族女孩跟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与出访并演唱侗族大歌;2010年,黎平侗乡的19名青年站到了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演唱侗族大歌;2015年,黎平县民间歌队赴德国莱比锡举行《侗族大歌》专场音乐会;2017年,推荐苗族刺绣、侗族刺绣项目传承人参加由文化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主办的“第五次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活动”;2018年,《侗族大歌》随贵州省旅游文化代表团到意大利米兰演出……

  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上开展摄制多部专题片并播放,创作《仰欧桑》《行歌坐月》《侗寨琴声》等一批非遗精品剧目,编纂出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等一系列精品书籍……

  为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创新发展,黔东南州通过试行重点区域非遗项目的集中连片整体性保护,制定州级非遗传承人群的认定管理办法,利用“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综合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将非遗保护植入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文化惠民,整合资金5000多万元组建40余支非遗传承队伍,建成一批芦笙场、乡愁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

非遗因展示而魅力彰显,黔东南因独具一格的非遗而名声响亮。在每一年“雷山苗年”“黎平侗年”“台江姊妹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舞台上,非遗群体亮相、集中展示,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黔东南人民正张开双臂,带着自信的笑脸,向全世界说欢迎。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之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8人,省级170人,州级294人,县市级4013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23处,州级26处,县级119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有40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全国传统村落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省级52所、州级71所、县级200余所;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示范基地8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中心358处;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

这一切,得益于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黔东南州各级文体广电旅游局、非遗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展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贵州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东南州稳步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凸显,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助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更新:2021-8-14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