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源于中国,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又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历史人物的日子,形成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不过,端午饮茶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端午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每逢端午佳节,百姓上山采选百草,晾匿家中常年备饮,以防病健身、美容养颜、防暑解渴、辟秽驱邪。
茶性清芬高洁,人们历来把茶作为祝福、温馨、吉祥、圣洁的象征。人们爱茶,敬茶,把茶当作神灵一样敬拜。在“远古的茶事”一节里,《史话》载明:“在《茶经·八·之出》中提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从‘十一州未详’说明,茶圣陆羽并未到过这些地方,他是从别人手里得到的茶叶,品后觉得“其味极佳”。
“陆羽撰写《茶经》花费了大约20年的时间,即公元760-780年之间。在这些年中,朝廷动荡,不断贬臣流放于贵州„„就是这些被贬流放的臣子来贵州认识了贵州的茶叶,通过本人或亲友或押差将茶叶带出大山为世人知晓。”
《茶经》中一句‘其味极佳’而使贵州茶叶逐渐成为上贡朝廷的方物。贵州的茶叶、骡马、金丝楠木、丹砂等方物上贡朝廷,史料没详细记载,只笼统提到‘贡方物’或‘来朝献方物’,而且进贡频繁。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才有记载:‘贵定云雾山茶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石阡,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湄潭县令杨玉柱邀文士韩应时等同僚闲游湄潭城,一路漫步至湄水桥,皆被春节期间湄江岸上家家户户灯笼楹联所吸引, ‘彩球高结,鱼虾争戏’的情景,使得同行心旷神怡。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再抬眼望去,象山四周茶垄之间,茶姑挥舞灵巧的双手在茶垄上跳跃。韩应时触景生情,遂吟出‘两岸踏歌声,士女采茶工且艳’?的诗句。康熙时象山的茶园,一直保留到民国年间,这也是恐怕是张天福当年选址湄潭,将实验茶场的总部设于象山脚下的万寿宫的原因吧。
在种茶、制茶、饮茶和茶叶贸易方面的历史也相当悠久。茶叶在我国的应用经历了几个时期,最早作为祭祀活动用的贡品,茶叶象征贵重,贡奉茶叶最能表达人们的虔诚和对神的崇敬;随后又作药用,祛病防病;再后来演变成高级饮料,供达官显贵们享用,逐步进入文人雅士之阶层和寺庙;最后成为普通饮料民族人民普遍欢迎。
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用茶祭祀神灵的风俗,人们认为神灵也像常人一样有喝茶的习俗。于是,在庙宇跪拜神像,或居家祭拜神灵时,都喜欢斟上茶汤。敬神后的细茶,又成了福佑安康的“神物”。纪念屈原,祭祀贤良,自然也少不了一盏清茶。
端阳之时,也像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国人敬奉祖先,都要在祖宗牌位或已故亲人遗像前的供桌上,恭敬地点燃一炉香,供上一碗茶,作揖祈祷,求祖宗、先人保佑全家康泰幸福。
端午节吃粽子,也要品香茗
端午也有喝茶的传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每逢端午佳节,人们都要上山,采选百草,晾匿家中,常年备饮,以防病健身、辟秽驱邪。这种茶饮,后来称为 “端午茶”。如今,浙江松阳县依然流行“端午茶”,是一种以草药为原料的传统茶饮,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被誉为“百 病茶”、“百家茶”。
随着端午节习俗的定型,吃粽子成为必不可少的传统。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因为采用糯米制作,不易消化。更何况,古时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要饮雄黄酒。雄黄性“剧热”,所以饮雄黄酒后必然燥热难当。这些,都必须喝黑茶消解。因此, 现在一般家庭总是煮一大壶黑茶,供家人饮用。端午茶,由此成为不可缺少的“时令茶”。
现在,品茶越来越精致、精心,也有的主张端午节时,茶和粽子应该合理搭配,一口粽子一口茶轻松解腻助消化。
肉粽 红茶、黑茶、花茶
肉粽多油,多吃易腻,糯米又不易消化,因此肉粽吃多了会容易让人感觉到腻、食滞。红茶、黑茶、花茶有去油腻的作用,吃肉粽同时喝点茶可以很好地解腻消滞。
甜粽 白茶、绿茶
食用甜粽,如红枣粽、栗子粽等,可选择清淡的白茶、绿茶。白茶性凉,消热降火;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不让过多的糖分停留在体内,这两种茶都适合燥热的甜腻粽。
白粽 花茶
白粽没有馅料,全是糯米制成,口感比较清香,适合搭配花茶。花茶搭配白粽饮用,能衬出花茶的香气,还不失粽子原有的清香。
咸粽 乌龙茶
咸的粽子如椒盐、蛋黄等可配乌龙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口感温润饱满,能衬出粽子咸甜口味的幽远口感。
饮茶,品粽,一壶茶带来夏日的清爽,端午节来临之际,贵州任静茶业祝大家端午快乐、阖家安康!
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 王玉伦
评论